close

  王子約
  進入第三季度,分析上半年經濟形勢和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的重要高層會議陸續召開。
  國務院常務會議作為日常部署經濟工作的重要會議,其主題關鍵詞勾勒出經濟發展的生態圖。
  《第一財經日報》統計,截至7月30日,2014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共舉行23次。
  總體來看,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是串聯政策的主線,涉及到的關鍵詞包括:簡政放權、社會保障、負面清單、信用、安全、創新、創業、依法、文化、環保、環境、醫療、醫葯、污染、教育、人事、就業、資本、金融、交通、小微、農業等。
  簡政放權、負面清單、環保等去年常務會議的熱詞,今年並沒有保持高頻曝光度。
  本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被常務會議納為關鍵詞最多的前三位依次是創新和創業;資本和金融、保障;小微、就業、安全。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多名專家認為,上半年經濟波動使得關註點集中在激活市場內生動力和定向“微刺激”,這體現了政府集中力量解決主要問題的思路。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劉培林對本報稱,值得註意的是,有些高頻詞出現頻率降低並不意味著力度減小。“例如簡政放權,雖然沒有像去年那樣多次成為單獨議題,但始終貫穿在各項改革和部署中,已經成為工作‘慣性’。”
  關鍵詞一:激發市場活力
  一位接近政府高層的研究人士對本報稱,在經濟進入中高速發展的新常態後,政府對經濟增速下滑的容忍度不斷提高,不會出臺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已成為共識。
  “靠什麼保持經濟合理增速呢?靠改革,靠市場。”這位人士稱,儘管政策指向千差萬別,但總體來看都是為了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和自我調節的作用,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後勁。
  記者統計發現,將創新、創業列為關鍵詞的常務會議有9次,而提及次數則高達41次,兩項數據均位列首位。
  從時間分佈上來看,4、5、6月的常務會議提及這一議題更為頻繁。此外,將資本、金融改革列為關鍵詞的共有5次會議,提及次數為35次,與“保障”一同位列高頻詞第二位。
  這兩大政策走向一方面是強化體制改革,進一步規範和完善市場,為企業發展提供環境支持;另一方面是對財稅、金融、資本市場等進行改革和規範,為企業提供“真金白銀”的保障。
  例如,今年1月22日,會議決定改革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3月15日部署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4月2日研究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範圍;4月23日確定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的政策措施,部署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工作;5月30日確定進一步減少和規範涉企收費減輕企業負擔,部署落實和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6月11日決定簡化合併增值稅特定一般納稅人征收率,減輕企業負擔。
  劉培林認為,目前最需要的是創建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法制建設短板明顯。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建議,新一輪金融改革必須增強與財稅體制改革的協同性。財稅體制改革要重新調整中央與地方財權事權分配,逐漸改變地方政府現有融資模式,開闢地方政府新的財源,建立地方獨立稅種等來取代“土地財政”。
  關鍵詞二:微刺激
  從多個官方機構的表態來看,上半年我國經濟運行尚處在合理區間內,但下行壓力仍然存在,實體經濟存在的問題開始向金融領域傳導,金融風險出現一定程度的擴散和蔓延。
  從3月中下旬開始,被市場稱為“微刺激”的一系列政策密集分佈在各次常務會議中,其中包含鐵路、棚改、利率、稅費等。
  4月2日研究了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範圍,部署進一步發揮開發性金融對棚戶區改造的支持作用,確定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鐵路建設的政策措施;4月23日,決定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
  隨後的幾次常務會議則聚焦於穩出口,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加快推進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並強調了這些舉措對“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作用。
  進入5月以來,在政府推出擴大小微企業減稅、擴大出口退稅、上調鐵路投資規模目標以及央行兩次宣佈定向降準,發放用於定向支持“三農”、小微和棚改的再貸款等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後,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出現反彈,初步遏制了經濟持續下行勢頭。
  民生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對本報稱,當前經濟面臨向下的重壓,中央顯然擔心如果不加大政策對衝力度,“穩中求進”將無從談起,甚至可能爆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微刺激”,其目標是求“穩”、防風險,而不是求“快”、走老路。在這種情況下,下半年經濟可能仍有下行壓力,只不過走勢會相對平滑。
  關鍵詞三:就業保障托底
  民生領域議題幾乎貫穿上半年所有國務院常務會議,其中,保障和就業問題提及最多。
  本報記者統計發現,將保障列為主題的常務會議共有5次,該詞彙共被提及19次;人事、就業被列為主題3次,共被提及13次。
  1月8日,本年度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即討論部署做好冬春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各項工作,會議提出兜住保障“底線”;2月7日,會議決定合併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明確要“發揮制度的保障作用,讓億萬老年人心中有底、基本生活無憂”。
  此外,就業也是今年常務會議討論較多的民生議題。本報採訪的學者認為,就業不僅關係民生,更對整個國家經濟和社會安定有著重要的參數作用。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兩會答記者問時曾表示,之所以把經濟增速定在7.5%左右,考慮的還是保就業、惠民生,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我們更註重的是數字背後的民生、增長背後的就業。”
  海通證券宏觀債券首席分析師薑超撰文指出,根據今年高校畢業生數和新進城農民工人數估計,2014年城鎮新增勞動力供給為860萬~1020萬人。在需求端,按照1單位GDP增長能創造近150萬崗位的保守估計,在不出現大意外風險衝擊的情況下,7%就能創造1050萬人的勞動力需求。
(原標題:國務院常務會議“大數據”解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v78svknp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